但它在面对今人审美选择时,又不得不附丽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究竟是注重外在形式之变还是强调内在语言之变,才是古琴适应时代传承的最好选择呢?各方说法不一,传统琴家如刘赤城等普遍持“不变说”,即只要保持既有传统即可。上海古琴家兼理论家的戴微感叹,古琴现在的“热”是表面上的,其实传承很“冷”。其热表现为不仅出现在各种影视剧之中,还由张震于今年春晚舞台上潇洒走一回;其冷表现为影视剧对古琴的不懂:从摆放形式到演奏手法常会错得千奇百怪,舞台上的古琴也多成为标签的饰物而已,普通观众更是注意不到外饰物的古琴存在。
古琴之变由来已久,至今不息,古琴应该保持古之传统,更应顺应时代审美而纳新融奇。从形制发展来看,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古琴有五弦、十弦之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初古琴有七弦者,魏晋琴曲中出现有古琴徽位,唐代又形成各种琴体制式,其后装饰更为多样,日本正仓院珍藏的古琴镶嵌有贝壳、玉器等。从音乐内容发展来看,从先秦琴人对作品创作的不懈追求开始,独奏、弦歌、琴箫合奏的形式之上,新作品创作及其时代审美融会方兴未艾,先秦大儒推崇的《高山》、《流水》及其弹奏的“得心应手”境界至今令人称道;汉魏贤人嵇康意欲止息的《广陵》和才女蔡琰托思的《胡笳》因其大美与悲美为世代庶民抒怀寄情;唐代士大夫陈康士的《离骚》、潘庭坚的《捣衣》及琴派的产生标志着唐琴的高峰发展;宋元浙派郭沔、徐天民的《潇湘水云》、《泛沧浪》中的云腾烟渺托语的是民族忧思;明清以熟派严天池、徐青山的“清微淡远”琴风及《松弦馆》、《大还阁》等谱集的刊行,加上所推出的《平沙落雁》等琴曲,可见其时琴派、琴谱集的繁盛,琴艺成熟、谱集方兴,都说明中国古代琴乐的技艺流派、美学理论、谱集文献达到了顶峰。
古琴发展之变:须秉承古之传统 再顺应时代审美
当代琴家戴晓莲认为,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古琴之声,琴家不能满足于享用前人的遗产,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地创作与再创作,为后人留下所属时代的琴声。循此初衷,她近年来不断推出各种形式的古琴艺术活动,现身说法,演奏于大学讲堂、剧院音乐会、琴人雅集,更以古琴新作品征集为突破口而来探寻具有一定“时代色彩的古琴音乐”,尤其是去年岁末举行的“当代古琴音乐周”,可以说是一次汇集经典、聚贤新人、普适大众的集中古琴集会,引起业内外古琴人的广泛参与和评议。
“当代古琴音乐周”在突显“当代”精神内涵的宗旨下,眷顾古典琴曲传承和新人新作推广,全面地体现了当代琴家面对时代新语境的社会反思和学术追求,为古琴专业人士家、爱好者和学习者搭建了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活动中的当代古琴重奏作品(决赛)音乐会从众多参赛新作中遴选出十部作品进行现场演奏评奖。上海古琴研究会专场音乐会在“把遗产交给未来”的思想指导下汇集了《风雷引》、《长清》、《流水》、《秋塞吟》、《长相思》、《乌夜啼》等古曲,但它们均被予以了重奏式的改编,挖掘了多声部音乐空间。当代古琴作品多媒体音乐会以创作年代为序汇聚的当代琴曲《胜利操》、《春江花月夜》、《跃进歌声》、《春风》、《一闪灯花坠》、《山水情》、《禅思》、《沉思的旋律》、《古舞》以及李祥霆“即兴演奏”的创作,运用多媒体对音乐意境和空间的挖掘与衍展,再加上名家荟萃、名嘴解说,音乐会绝佳地吸引了观众的兴趣。当代古琴发展研讨会邀请了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演奏家对古琴新创作中重奏的可行性发展予以了研究、交流。音乐周以多层次需求而呈现的多样态古琴艺术获得了参与者的高度肯定,其实,这样的探索在近年来一直被琴家们不断实践着。
正如作曲家朱晓谷所言,重奏的形式、新锐的语言等现代手法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用得恰当。古琴需要吸引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乐迷。这种吸引不能仅停留于迁就甚至献媚的表面浅层,应该从形式到内容的时代语境需求中挖掘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