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 的全称是 Equalizer
EQ是均衡器的英文缩写。
Music quality
EQ是均衡器的英文缩写。均衡器一词源自传统的音响界,也叫多频音调补偿器,稍好一点的音响系统都有专用的EQ。要理解什么是EQ,还得从各种发声体说起,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有一定的频率范围,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尖;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低沉。比如:小提琴的音调就比大提琴高得多。经过多路录音而合成的音乐,在回放时,各种频率的声音都兼而有之。为追求完美的回放效果,人们在放音设备中加入了一组特殊的电路,它专门负责将声音分成不同的频段,再分别给予提升或衰减。这样,我们在欣赏时就能人为控制要重点突出哪一频段了。
现在,声卡和多媒体音箱已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如果将上面提到的叫做硬EQ,那么电脑音乐播放器中的均衡器就可称为软EQ,它用软件(程序)来实现各频段的分离和随意增减
20Hz到60Hz部分
这段低频往往给人很强劲有力的感觉,如雷声。如果提升过高,则又会混浊不清,造成清晰度不佳。比如《闲云孤鹤》这首曲子在低音上是首屈一指的,如果你的音箱低音效果特佳,当然应适当提升这一频段,但有时也要反其道而行之,如果音箱低频回放效果平平(大部分2、300元的音箱都是如此),由于其低音成份较重,反倒应衰减这一频段。这也是检查音箱低音回放表现力的频段,选购音箱时可试听一下。一般地,塑料音箱很难有较好的低音震撼力。
60Hz到250Hz部分
这段频率包括基音,节奏音的主音,管风琴或大鼓、长喇叭的声音。它和高中音的比例构成了音色结构的平衡特性;强之则音色丰满,弱之则音色单薄,过强则产生隆隆声。对《炎黄第一鼓》等舞曲等应重点这一频段上仔细调节。
250Hz到500Hz部分
主要包括男低音,大提琴、大多数乐器的低频泛音和低次谐波。这是音乐的中心频带。
1KHz到2kHz部分
主要包括钢琴、管弦乐器,女歌手的声音。有很好的表现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的音乐成分相当复杂,在表现“同窗共读”这一主题思想时,以小提琴为主,让人眼前浮现出蝴蝶翩翩起舞的动人画面,可适当提升这一频段,一般的音箱在这一音域内都有较好的表现力。在表现与封建礼教和家长制进行抗争时,音色陡然变得异常低沉,这是提升低频的最好时机。另外,曲中还采用了大提琴、小提琴交替出现的手法来表现梁、祝二人对话,可适当提升这两个频段。虽然,为追求完美的听觉效果,可随时调节EQ,但一般以乐段为标准,不能以乐句为标准,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在表现对话时,提这又升那的,最好是两者都照顾。
2KHz到4kHz部分
这段频率属中频,如果提升得过高会掩盖对人声的识别,尤其是3kHz提升过高,会引起听觉疲劳。
事实上,很多曲子都集中体现在这一频段或之前的两个频段上,比如:凯利金的萨克斯系列(特别是其中的《回家》、《茉莉花》等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等。
4kHz到5KHz部分
这是具有临场感的频段,它影响语言和乐器等声音的清晰度。提升这一频段,使人感觉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显得稍近了一些;衰减5kHz,就会使声音的距离感变远;如果在5kHz左右提出升6dB,则会使整个混合声音的声功率提升3dB。
6kHz到16kHz部分
这一频段控制着音色的明亮度、宏亮度和清晰度。
基础应用
有了以上的频谱表说明做基础,相信大家会按部就班地调音了吧。要想提升或衰减哪个频段,只要拖一拖滑块就行了。要注意的是:
1.一般在调音时,最好不要单独强调或衰减某一频率,比如,为强调男音,就将250Hz处的滑块向上拖动。正确的调节方法是向上拖动该滑块后,再将两边的滑块(即62、500Hz处)也向上提一点,形成一个优美的曲线,这样听起来才比较自然,有如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如果在Windows Media Player的EQ面板图“曲线风格”处选择了下面的两种风格,调节时两边的滑块会自动稍跟随变化,形成优美的曲线。如果你真得想别具一格地调音,也可选中最上面的一种风格。
2.调节时一般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反复试听,直至满意为止。另外,不同的乐曲,调节出的最佳频谱曲线一般不同,也就是说,听下一首时应重新调节。从这个意义讲,Windows Media Player的功能还需要改进,应该能够让用户能保存自己的设置并随时调用。
3.使用它的预设置
单击图中的“默认”处,可看到很多已设好的选项,如舞曲、摇滚、布鲁斯等。可根据所欣赏曲目的风格来快速选择对应预设项目。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通过观察这些预设置来学习它推荐出的频谱曲线。比如:在预设置中,舞曲的125Hz处调得最高,就是为了强调这类乐曲的节奏感。
高级应用
在人才市场上,有一个专门的职位就是调音师,俗名叫“打碟员”,这就充分地证明了调音工作的重要性与艺术性。实际上,调音是个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它与个人的欣赏水平、硬件质量的优劣、听音环境的声学特征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的“基础应用”部分只能说是教条式调音,为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回放能力,我们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音量聆听时注意提升低频和高频,以使声音小不失丰满;音量大时适当提升中频,以增强声音的明亮度。
2.聆听乐曲中的人唱声时,应以歌声为主。如果以各频率音量值都为0时为标准,低频(62Hz及以下)应衰减3—5dB,高频8kHz处应衰减3dB,中低频250Hz处可加大提升力度,2—4kHz处提升3-6dB可以明显感到歌声明亮。对迪斯科或摇滚乐则要注意较大幅度地提升低频(40—100Hz)和高频(7—16KHz)。
提示:用鼠标拖动滑块时,会有增减的分贝(dB)值出现。
3.聆听位置的黄金律
实践表明,当人的头部位两音箱连线的中垂线上时,音乐听起来缺乏立体感,当然,用声学理论也能证明这一点。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传统的对称性审美观,音箱总是对称地摆在显示器的两旁。何不享受一下错落有致的美呢,试着将音箱位置重新摆放,或将其不完全面向正前方摆放。为两者都兼顾,可考虑用软方法来实现,即使左右音箱的音量符合“黄金定律”:让一只音箱的音量是另一只的0.618倍,这可通过调节图1中的“平衡”滑块来实现。
4.消除话筒啸叫
不少多媒体音箱旁边都有话筒,当两者都同时打开时,可能会因信号的正反馈而产生啸叫,这可通过改变话筒和音箱的相对位置或指向来消除。但事实上,很多话筒都是头戴式的,要改变相对位置或指向基本不可能或改变的幅度很小。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试着衰减某一频率,直到将可恶的啸叫声消除。至于究竟要衰减哪一频率,跟多种因素有关,请自己去试。
5.经验提示
如果调节后发现声音太刺耳,适当衰减2KHz处可快速改变这一状态。如果你的音源来自传统的磁带或由它翻录而得,听起来可能会出现“嘘嘘声”,请适当衰减16KHz处。这两点可是我的经验之谈啦。
另外要注意的是:听音效果与房间的声学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要用文字来描述确实有些困难,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请自己去试。
文章均由兰格电子改编整理,我们尊重版权,除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会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