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录音室」对许多乐团朋友来说,是音乐生涯中的大事,然而,对于录音过程不熟悉的新人来说,或许不知道这之中的许多「眉角」,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状态上也可能有准备不足的状况发生。
如何与录音师有效沟通?
避免给予空泛的指示,请准备参考素材。
你希望作品录制成什么样子、有没有像哪一首歌或哪一张别人的专辑,乐团要能具体讲述需求,最好能事先将参考素材准备给录音师;此外,也要有基本的录音知识和概念,例如音量大小、频率高低,这些最好都能「具体地提出指示」,避免空泛、虚无飘渺的形容词,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音乐的想象,使用形容词描述无法确知讨论范畴。
请根据自己的曲风,找个能够参考的依据,让录音师知道想录出来的质感、音色是什么样,不要害怕提出自己的要求,准确的表达才能事半功倍。Oliver直接说:「录音师不怕你烦你要求多多,最怕是你没有要求、什么都无所谓、不确定,不爽不舒服也不说,结束后满肚子抱怨。」
不要太过固执,试试录音师的意见。
若是在过程中,乐团和录音师有不同的想法,两者之前应该要有信任感,录音师是最熟悉环境的人,意见值得被参考及尊重,「如果你说,『我平常就都用这个音箱,这音箱才是我的声音』,录音师有别的意见,身为乐手是可以尝试看看新的做法,不要立刻很反弹说怎样才是我的声音,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意见,但互相尊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如果不坚持己见的人,也很难做好音乐,他会提供选项给乐团,但还是以乐团最后的意见为准,「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办法还是最好,就用他们的,毕竟那是他们的音乐,是他们要完成的东西,即使是一个失败的过程,也是他们要经历的,那我就陪他们一起经历没关系。」
不要把录音遇到的挫折看得太重。
其实进录音室对每位音乐人来说都是残酷的考验,在录音室中所有东西都会被仔细检验,没有任何模糊空间,「这对音乐人来说是很煎熬的事,如果你的东西不够好就会很难过,但这样的难过对于以后的音乐是很好的参考点。」经过锻炼之后就会成长许多,也能成为下一张作品的养分,所以不必把录音时遇到的挫折看得太重,重要的是从中学习。
不要盲从工作带。
工作带会造成局限,只告诉乐手什么是对的,却少了互动,没有办法产生一个绝妙的take。最好是一位团员录音时,其他成员也在旁边一起录,同步录下全部乐器,虽然不一定会使用,但这样的演奏才具有生命力。魏骏心中最理想的录音状况是不用工作带:「你跟着『人』演奏,同样弹十次一定会有很大的差别。刺激感、情绪张力后制是做不出来的,只有在演奏的瞬间,录进去的source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还有另外一种状态,是大家一起录音,吉他手可能会说:「你不要送Keyboard的声音给我。」
与其执着于工作带,跟团员们一起录音,互动之间产生的音乐会有更棒的效果!
现场演出和录音差异何在?
不要以为现场表演力道带进录音室就会录出好东西。
对于表演和录音经验都不够丰厚的乐团来说,这两者的演奏方式差异很难拿捏,从录音师的眼光来看,现场演出时为了吸引、感染观众,需要向外放射能量,很多新进乐团以为把这样的力道带进录音室里就会录出好东西,其实不然,魏骏说明:「大部分习惯在现场演出的乐团,可能你觉得这个tone听起来很爽,但如果把相同的音色放入唱片里的话,你只会觉得很糊,整体音量也会产生问题,频率和能量的分配上,你会没有办法做到一般市售唱片的音量。」
精神和态度不是唯一,音准和细节更需要注重。
录音师们建议,要能将演出的精神和态度带进录音室,但是也要兼顾热情和音准。部份的电子音乐录音作品更强调华丽、精致等表演时可能会忽略的细节,因此还是取决于音乐类型,再来寻找关联性。他也进一步提到,由于两者对象的不同,其实心态上也有差异,现场面对观众有时能得到满足的回馈,有时毫无反应,上台前要将身体状态准备好;录音时面对的是喇叭,要准备的是对于音乐很细节的认知,「在那个空间就像是面对镜子,任何瑕疵都会毫无遗漏的被检视。」诚如冠宇所提,若不习惯面对自己音乐真实样貌的人,照这面镜子会有很强的挫折感。
不必在录音版本加过多东西。
乐团的录音作品要能在现场演出时完整演绎,而不是录音很满很丰富,现场演出却完全玩不出同样的音乐,以激肤乐团举例,激肤以同步方式录音,只有鼓和贝斯两种乐器,没有因为是录音作品就加其他乐器来塞满音乐内容,也因此他们现场演出能够完全表现出录音的样态、甚至更好。Oliver 表示:「说到底,录音是『纪录』乐团的样子;而乐团样子的呈现,最真实的是现场演出,歌曲的意义在于直接的『演奏』,就算你录音时左拼右贴弄得很完美,现场玩不出来,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现场演出面对的是观众,录音室面对的是喇叭,得到的回馈完全不同,不要以为用台上的活力录音就一样能录好。
进录音室之后,最常犯的错误是什么?
自我感觉良好、准备不足。
录音室非常残酷,平常自己在家练,器材没那么好,鼓手、吉他手音量都超大、键盘的声音也浊浊的,音乐整个糊成一团,你就容易活在幻想里,觉得自己很棒,或者乐手之间的感情交流让人很陶醉掩盖了一切。有时候你可能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做十次中你能做到三次就觉得自己可以做到了,但实际上没有做到的那几次,就是在浪费时间。
平常练团若只练到六十、七十分勉强及格的程度,进了录音室之后的成果很可能只剩下二、三十分,即使练到一百分的程度,在录音室往往只剩下五十分,冠宇提醒乐团,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设得很高,建议把练团、现场录下来之后回去听,学着判断、检视自己程度,达到全团都认为「好」的目标,如果连自己的水平在哪都听不出来,「要进录音室恐怕有难度。」
不熟悉而紧张,容易当局者迷。
另外一点则是对歌曲的「不确定」,这点主要是因为乐团中没有负责做决定的人,团员就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讨论上,甚至彼此想象的音乐内容可能也不搭,彼此没有讨论清楚,到录音时还反复在想编曲的事,音色取舍也捉摸不定。录音不应该是讨论的阶段,录音是把决定好的东西纪录下来,去录音室之前一切就应该有定案。也有不少情况是,主唱突然被制作人要求合声,若来之前完全没想过这件事,现场就会毫无想法,浪费大把时间。
对歌曲的不确定性太高。
另外一点则是对歌曲的「不确定」,这点主要是因为乐团中没有负责做决定的人,团员就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讨论上,甚至彼此想象的音乐内容可能也不搭,彼此没有讨论清楚,到录音时还反复在想编曲的事,音色取舍也捉摸不定。录音不应该是讨论的阶段,录音是把决定好的东西纪录下来,去录音室之前一切就应该有定案。也有不少情况是,主唱突然被制作人要求合声,若来之前完全没想过这件事,现场就会毫无想法,浪费大把时间。
误以为混音阶段还能补救。
许多新生代乐团对「录音」有个很严重的错误心态:总以为混音可以挽救/改变歌曲,所以录音的时候不是100%把心中想好的录好;录之前抱持着侥幸的心态,没有做好充足准备,「但混音是 mixing 不是 fixing 啊!混音是把音源整合调理,把歌曲『应有』的样子完善地呈现出来。」
有好的录音素材,就等于是有好的食材,不需要经过繁复的料理过程,就能够端出好菜,混音要做得好,基本上还是要有好的源头,否则「鱼不新鲜,可以油炸可以煎,烹调繁复点,最后还是能吃;如果新鲜,简单清蒸或做生鱼片已经很好吃。但现在很多乐团都只能做油炸做煎的,而且还不见得好吃……」应该要抱持的态度是,录音时就要把每个环节做到最好,这样才有可能在混音时变得更好。
现在将母带送到国外给知名人士制作,费用比起过往低很多,但不要以为这就是万灵丹;冠宇提醒,尤其音乐的美感和能量等感性的因素,不可能透过后制加入;Oliver觉得最无法挽救是人声,因为人声与其他乐器不同,「好听」不单是拍子、音准所构成,最重要是「情感」,「这所谓的情感是很主观、很不理智的,有时候拍子不准音不太对,反而比较好听比较『对味』;而且人声还包括咬字、发音、呼吸,这些非科学的元素都不太能用混音效果去调整」,音乐的本质依然是基础,是你弹了什么、唱了什么,对于制作音乐的过程要有清楚的认知,而不是期待混音师来擦屁股。
录音师们给乐团的诚恳建议。
熟练自己作品后,抱着「玩音乐」的心态。
建立了进录音室之前的基本常识与正确观念之后,录音师给乐团以下建议,首要当然还是练习再练习,再者是先花时间熟悉录音师与制作人,进录音室前严阵以待,准备好自己的状态,但在录音室里抱持开放心态去「玩音乐」,让作品产生更多可能。
「不要把在录音室做音乐这个过程视为很技术性的,你要表达的是音乐里面的情感,很年轻的乐手来一方面会很紧张,一方面会想要把事情都做得很精准,精准这件事应该是在家练习时就发生的,你在家里都弹不准在录音室也不可能弹得准,来录音室要表现出来的是对音乐的情感,以及对这个乐器的想法和热情,不是来了才在桥说弹了十个take只有一个是准的,那我觉得这个录音很难有好的结果。」「好的演奏当然就要靠自己,录音师可能只能帮你加油打气、给你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或是提供你酒精之类的。」
自己先摸索过录音过程。
Oliver以制作人的观点表示如果是录 Demo、单曲或 EP,请尽量靠自己努力去完成,不要直接去专业录音室,先摸索,多花时间看网络影片(Youtube 一大堆录音混音基础教学),问身边有经验的朋友,多听别人意见;多试用几种不同的软件、方式去录(没有哪一种是最高级的软件、最厉害最好的),找出一套自己最舒适、最适合你需要的录音工序。「这个过程可能要个2-3年,做出来的东西才能稍微见得人,但没关系,因为这个过程你会受用一辈子。」
找第三者给予建议,不懂就别逞强。
Oliver提到的是,一定要找第三者来聆听音乐、给予建议,人很难跳脱自己的角色客观看待,客观的意见和想法是必须的,也能让录音更顺利,乐团有时过度执着于「不够好」,反而浪费精力与时间,Oliver直白地说:「如果你有迫切需要赶快录好的作品、或者是希望想做专业的专辑,那请你找一个适合的制作人,不要自己逞强。」
别一昧模仿,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音乐。
还有一点,初出茅庐的乐团经常以国外的乐团为参考,独立乐团多数对于声音的质地都很有想法,通常来自于听国外同类型音乐的印象,于是会要求一定要使用什么器材,以为这样才会有相同的声音。小戴认为最开始的模仿没问题,但走到后面还是要发展出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知道了别人是怎么做之后,要思考如何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是每个乐团都要完成的突破与进展。
进录音室之前,还是要记得靠自己的力量宅录、摸索过录音的过程,这对未来将有莫大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