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大纲,总揽全局,视野宏阔,科学准确研判经济形势,明确提出当年经济工作目标要求、政策取向、工作方针和重点任务,为做好国民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今年1.9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只有两处直接谈到文化产业:一处是谈要加大“旅游产业”,另一处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但是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的讲话后,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以后,学习中央对2019年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以后,能够看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和新作为。“文化产业新视界”特整理了《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19年文化产业发展“八大利好”》,供业界人士参考。
1、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2、文化产业要生产和传播优质文化内容。
3、文化消费助力高质量发展。
4、文化产业增加和促进就业。
5、文化企业减税降费,轻装前行。
6、支持小微文化企业茁壮成长。
7、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8、激发文化人才创造活力。
1、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回顾了2018年的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但思危方能居安,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19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201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下调到6%-6.5%,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正在调整产业,重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动能。
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加工对象,为市场提供文化意义消费,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价值链长,是典型的绿色经济。目前,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体育、教育等国民经济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高端领域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以及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日益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内在价值、品牌、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产业要顺势而为,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既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又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比如,一部《流浪地球》,几乎没有多大的能源消耗和环保污染,却创造了超过45亿元的票房,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近日,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流浪地球》等四部影片发放制作成本补贴资金3600余万元,鼓励优秀影视作品在青岛制作,通过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投入,凝聚起高端影视资源,打造世界级的影视产业基地和国际一流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产业转型、改变城市定位。据悉,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由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和社会资本各出资50%设立总额50亿元的影视产业发展资金,对入驻青岛东方影都拍摄的优秀影视作品最高给予制作成本40%的补贴,大力发展影视新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
2、文化产业要生产和传播优质文化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时,他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文艺创作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传播,才会有广泛的受众,才能高扬主旋律、发出最强音,最大范围内弘扬正能量。因此,文化传播渠道和现代文化市场,就要让优质文化内容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培根铸魂”,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3、文化消费助力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其中特别强调“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存在满足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我国的消费模式已经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全面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文化消费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合并,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扫清体制机制障碍,有助于扩大文旅消费,激发内需。
2018年国内旅游55.39亿人次,收入5.13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6%和12.3%。入境旅游1.41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3.0%。文化能促进旅游产业的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体验式发展,旅游促进文化的创新、创意和创造,以文化人。这样,文旅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和载体、内容与形式、休闲与体验的结合,推动业态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例如青海省黄南州重点扶持企业开发创意商品,开发文化旅游线路,举办特色文化活动,2016年至2018年旅游人次年平均增长25%,较文化消费试点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
4、文化产业增加和促进就业。
“文化产业新视界”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今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019年,“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的实际规模,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
文化产业的行业和门类众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从传统手艺者到互联网创业者,从非遗传承人到自由职业者都可以促进就业。尤其是作为知识经济和服务行业,文化产业特别适合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和创业。比如喜马拉雅FM是中国第一音频平台,拥有超过2.5亿手机用户,2000万车载、穿戴、音响智能设备用户,同时也吸引了6000多位有声自媒体大咖和400万有声主播投身音频微创业。因此,文化产业作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数量,还可以提高就业质量。据有关专家估算,在北京多达数10万人的“北漂”中,有一半以上属于灵活就业的各类文化人和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
5、文化企业减税降费,轻装前行。
“文化产业新视界”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是大规模“减税降费”, 直击当前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推出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是既公平又有效率的宏观政策,是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必将惠及广大文化企业。
使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实质性下降: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稳定现行征缴方式,各地在征收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得采取增加小微企业实际缴费负担的做法,不得自行对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今年务必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既要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又要保障职工社保待遇不变、养老金合理增长并按时足额发放。
6、支持小微文化企业茁壮成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强全方位服务,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这有利于小微文化企业茁壮成长。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小规模纳税企业提高起征点,从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等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普惠性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7、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
新技术革命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日益凸现,不断催生出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手机视频等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必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今年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也为数字文化内容生产提供广阔空间。
8、激发文化人才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政府工作报告着力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求“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优化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服务。把面向市场需求和弘扬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善聚善用各类人才”。
报告指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