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剧院管理论坛”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
更新时间:2016-1-15 9:08:37 编辑:温情 文章来源:音响网 调整文字大小:【
大中小】
[导读] 1月8日,一场引人注目的行业峰会,首届“中国剧院管理论坛”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近百位与会者济济一堂、共襄盛事,围绕当代剧院的运营管理展开热烈研讨。长达四小时的“头脑风暴”,不仅为中国剧院人打开了视野,也为当下剧院的健康发展凝聚了共识。
本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论坛着眼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大局,试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剧院运营模式,推动剧院管理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齐头并进,助力中国剧院产业建立良性的业态,从而促进整个行业逐步走向成熟。
当天活动邀请到诸多重量级嘉宾,吹响了行业的“集结号”: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12省市的29所艺术机构的高层管理者齐聚一堂;十余所艺术高校的学术专家建言献策;数十位艺术家、专业人士和媒体精英也前来助阵。大家围绕论坛设置的七大议题,或分析剧院运营与艺术发展的关系,寻找制约剧院发展的瓶颈所在;或探讨剧院运营的核心内容与管理标准,探索中国剧院的“突围之路”;或聚焦剧院管理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可说是为我国剧院的可持续发展开了一个好题儿。
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主持。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周群,中演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指挥家陈佐湟,导演李六乙,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赵忱,作曲家谭盾等先后进行精彩的发言。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也出席了此次论坛。
现代剧院运营管理
新时代语境下的“重要命题”
当天的论坛,首先将话题集中在了剧院运营管理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上来。众多嘉宾指出,纵观古今,剧院始终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剧院都沿着各自的历史轨迹,最终实现了殊途同归。而与剧院的硬件如影随形的则是剧院的运营管理,这是剧院行业永恒的主题。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认为:“剧院是人类的文化高地,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剧院运营管理这一软科学,应当被明晰起来、高扬起来。”著名导演李六乙则从文明发展的视角指出:“剧院是艺术最好的容器和载体,剧院管理好了、发展好了,对文明的传承意义重大。”
而现代化的剧院管理,业已成为新时代语境下的“重要命题”。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表示:“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整、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观众结构的不断演化,都对当代剧院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谋划剧院的宏观战略设计,如何提升剧院的运营管理水平,如何建立剧院经营的各项标准,都迫切需要行业人去探索、去破解。”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更提出,我国已进入了十三五规划时期,剧院的发展关乎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局,中国剧院人有责任使剧院真正成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成为发展表演艺术的重要平台,成为实施中国剧院梦的重要载体。”
业态低端 “建管用”脱节
无法回避的“剧院之痛”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建设剧院的热潮。据统计,自1998年至今,我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达260余个,目前国内剧院总数已超过2000余家。当林林总总的剧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剧院管理的“软科学”能否跟得上剧院建设的“加速度”,正在成为国内剧院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论坛当天,与会专家结合国内剧院发展现状深度“把脉”,指出了一系列摆在我国剧院产业面前的突出矛盾。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陈佐湟表示:“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剧院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但随之而来面临的运营、管理挑战却十分严峻。以《2013年国内演出市场年度报告》列出的一组数据为例,国内专业剧场演出总收入不足百亿。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其他地区专业剧场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年均演出场次只有58场,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剧场只占剧场总数的35%。功能开发不足、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剧院产业规模有极大提升空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卢向东则一针见血的指出:“‘建、管、用’的相互脱节,是国内剧院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建’只用三至五年,而‘管’、‘用’则是剧场的一辈子。目前在剧院产业中屡屡出现的‘重建设、轻管理’,‘建得起,养不起’,‘硬件强、软件弱’等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在《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原看来:“国内剧院有90%左右都在以租场的方式生存,经营业态普遍偏低。剧院产业想要真正走向成熟,必须首先优化业态、提升业态,促进产业升级。国家大剧院从一开始就避免了单纯出租场地,沦为‘演出场子’,而是悉心从事演出经营、艺术生产和普及教育等方方面面,可以说彻底改变中国剧场的概念,为改善剧院业态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学科建设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与输出亦为“当务之急”
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就要跟进一步。先进的理论必能引领先进的实践。应该说,任何事业的探索与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当代剧院的运营管理同样也不例外。1月8日的论坛不仅让中国剧院人关注到了剧院运营实践的种种问题,更将他们从繁忙亢奋的实践中抽离出来,坐而论“道”,重新回归理性思索与理性研究,将目光聚焦到了形而上的理论建设上来。
此次论坛正值《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一书正式出版。这本60万字的专著,涵盖了大剧院从宏观战略设计到微观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正是大剧院把实践升华为经验,把经验升华为理论的智慧梳理和系统总结。人民音乐出版社党委书记周群表示,“这部著作填补了国内剧院管理理论研究的空白。即使在国际上,这样深刻而详实的剧院管理专著也并不多见。”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慷慨指出:“这是中国剧院发展的基石之作。”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也感叹,“当我们需要在理念上、理论上更进一步时,《剧院运营管理》一书可谓应运而生,得其所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让剧院运营管理回归理性研究,也必然极大推动与此相关的学科建设。事实上,近几年来,国家大剧院已经作为行业先行者,尝试与一些艺术高校进行合作。当天出席论坛的很多嘉宾正来自相关院校与研究机构。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张蓓荔表示:“艺术机构与艺术高校的携手合作是一种很可贵的尝试,只有让艺术管理这一学科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才能真正与实践对接,与行业对接。”北京大学歌剧研究会会长金曼表示:中国剧院人不仅要着眼当下,更要放眼未来,积极推进相关学科的建设,为剧院行业培养千千万万的“后备军”,中国剧院的发展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当天的论坛也有相当一部分嘉宾把话题纷纷落在了“人才培养”上,大家不约而同的认识到,当前剧院人才的培养,当务之急是培养合格的剧院经理人,培养出类拔萃的优秀院长。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就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剧院管理最大的短板,说到底就是院长。剧院管理的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拼的是院长的能力与水平。”著名指挥家陈佐湟也表示,“任何一个剧院,都需要一位出色的‘掌舵人’。中国剧院的运营发展,要从培养院长这个源头抓起。”
找到了模式就找到了“法宝”
科学高效的运营模式是剧院的“生命力之源”
当天论坛引发最热烈讨论的,就是剧院的运营管理模式。在历经4个小时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后,大家最终得出一致结论:如何破解当前剧院运营管理这道难题,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建立了模式,就找到了“法宝”,也就摸索出了门道。这个模式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要顺应市场形势;既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微观的操作方法;既要找准独特发展定位,又要彰显自身鲜明特色。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透露,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文化文化中心这三家艺术机构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不尽相同的运营模式,差异化经营,各自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还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有力推动了上海演艺市场的繁荣。
更典型的例子,则是运营八年、备受国内外瞩目的国家大剧院。大剧院人用很短的时间搭建起一套充满智慧的运营管理模式,这套模式的核心内容便是: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当天的论坛中,“NCPA模式”顺理成章地成为被点击最多的“热词”。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国家大剧院的成功,正得益于超前构筑的发展战略,得益于科学谋划的组织架构,得益于务实创新的经营之道,归根结底是得益于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运营模式。
著名戏剧教育家、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指出,大剧院模式值得中国剧院人去研究、学习、借鉴和推广,这是一笔属于我国艺术界的共同财富,“NCPA模式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剧院发展的一方‘明镜’。”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认为,大剧院模式的生命力在于有效实现了三个“统一”:艺术标准和市场导向的统一、中国国情和剧院实际的统一、资源统筹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毫无疑问,NCPA模式树立了一个业内的标杆。中国这些大大小小的剧院即使不能全套照搬,但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表示,大剧院模式带给行业的两点“启发”特别宝贵:一是既坚守了艺术水准的“高门槛”,又兼顾了公益惠民的“低门槛”;二是既凸显出引进世界一流节目的“码头”作用,又发挥了推广展示民族经典文化的“源头”作用。“实不相瞒,这些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向NCPA偷师不少。比如我们推出的‘艺术天空’系列和‘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就是借鉴了大剧院的‘滴灌工程’及‘青年作曲家计划’。”
著名华人歌唱家田浩江当天也专程从纽约赶来参加此次论坛。这位已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连续签约20余年的艺术家,也现场分享了他的感慨:国家大剧院用短短8年时间走过大都会歌剧院上百年的历程,这源于NCPA模式强大的创造力。“大都会歌剧院原创剧目制作平均是1年1部,而国家大剧院则达到了1年3部,这种井喷的创造势头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去年,大都会歌剧院重金打造的歌剧《指环》销售率不到60%,而大剧院自制剧目的平均销售率则突破86.6%,可见‘NCPA品牌’叫好又叫座;去年,大都会歌剧院这样的老牌剧院出现了财务危机的窘境,大剧院却连年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这在世界剧院界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论坛最后,国家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还归纳总结了“大剧院模式”的五点经验:一是创立了一套事业与企业有机融合的剧院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二是打造出一套符合舞台艺术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艺术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在表演艺术领域的独特优势;三是通过有效供给、合理定价和完善环境拉动文化消费,培养了大批有较高艺术鉴赏力和消费意愿的稳定的观众群;四是借助传统媒体,同时大力运用新兴媒体,自媒体与他媒体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广体系,大力推动艺术传播;五是依靠优秀的当家人引领大剧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将NCPA一步步锻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也不无感慨的表示:“国家大剧院开幕之初,有三个舆论场,一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二是新媒体的舆论场,三是老百姓的舆论场,都对大剧院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经过8年的运营,现在我们基本听到的是一致的声音,那就是对NCPA的交口称赞。国家大剧院,业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
文章来源:音响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