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美效果追求“无奢不欢” 行业价格水涨船高
举行舞台演出的时候,将舞美、服装制作等项目外包出去,是行业内的一项惯例;可是中央歌剧院演出的瓦格纳歌剧《女武神》却一反常态,所有舞美、服装都由剧院自己动手完成。在外人看来,这种做法也许没什么大不了,可只有圈内人才知道,这其中藏着多少无奈。
随着国内舞台演出越来越豪华,舞美成本在演出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舞美公司的报价也越来越高,两者之间更是形成了恶性循环。用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的话说,“舞台演出都被舞美‘装修队’绑架了!”
价贵!舞美制作报出吓人价
目前,舞台演出在舞美方面花费最高的,当属各类所谓“大制作”晚会。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晚会成本都要以“千万元”为单位来衡量。以一台包含40个节目的综艺晚会为例,有导演私下算了一笔账:搭个钢架要花上百万元,租LED大屏得花上百万元,使用多媒体视频要一两百万元,再加上服装道具的开销也得几百万元……“算下来,仅是这样的硬件投入,就得上千万元,这还不算艺术创作费,明星出场费以及场租、安保费之类的。”
当大型晚会过度华美的视觉效果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其他舞台演出如果不再把门面装扮得漂亮点儿,似乎就显得有些寒碜了。就拿歌剧演出来说,圈内人把有些剧目的舞美风格形容为“三合板主义”,舞台上上下下都被封得严严实实。面对如此“豪华装修”之后的舞台演出,就连观众看着都不适应:“到底是该看演员表演,还是该看景啊?”
舞美成本太高,令制作方不得不另出奇招。现在国内演出公司在引进外国剧目时,宁可花国际运费从海外运道具,也不愿意在国内制作。北展演艺公司总经理张力刚记得,他们曾经引进一支法国芭蕾舞团的演出,一开始想着节省成本,在国内制作布景,后来一询价,光做一片景儿就得二十几万,而把舞美道具从法国运过来,也只需要十几万元的运费。
像中央歌剧院这样有实力的剧团,则干脆自己建厂做舞美。2011年,中央歌剧院建起了自己的舞美工厂,当年就完成了三部新创歌剧的舞美制作。“就说《鄞地九歌》的服装制作,市场报价近百万元,而我们自己从设计到制作,仅用了24万元就如期保质完成。三部剧创作下来,我们节约了将近300万元。”俞峰说。
水深!逼得艺术家逛建材城
说起舞美之痛,北京歌剧舞剧院院长赵丽华脱口而出一句话:“这里面水很深!”在她看来,舞美制作行业很不规范,缺乏统一的价格体系,以及有效的价格监督机制,“如果你不懂行,就会被宰,花很多冤枉钱。”
有资深人士介绍说,一台文艺演出的开销包括创作、制作、演出、宣传四方面,艺术创作听上去太“虚”,成本无法估量,演员出场费和宣传成本相对透明,只有舞美是实打实的东西,是花钱最实际的载体,所以创作团队在向“东家”要钱时,往往会在这一方面虚报高价。
俞峰坦言,中央歌剧院自建舞美工厂,直接动因就是无法忍受继续“挨宰”。他痛批说:“在动辄几十万元、多则成百上千万元的舞美制作费用中,真正实打实用在制作上的也许只有三分之一,剩余的钱就流向那些无标准、无认证、无价格体系的舞台‘包工队’、‘装修队’,然后再以回扣、劳务费等形式流进编导、策划人的腰包。”
北京歌剧舞剧院的“防宰”措施则是“逛市场”。“你说这个景儿得用玻璃钢,我就派人去建材城调查,玻璃钢是多少钱;你说这块儿得用钢材,我们都会去市场问价;你出了服装小样之后,我们自己去逛布店,看看材料到底多少钱。”赵丽华说,她觉得现在做舞美就像搞房屋装修,“包工包料大撒手,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被宰的可能性自然很大,而自己心里有本儿账,就会挤掉其中的一些水分。”
猫腻!潜规则搅浑艺术市场
其实,像这种过度奢华的舞美制作,在国外舞台早已不再流行。2010年莫斯科大剧院访华,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歌剧评论家蒋力对其舞美制作印象深刻:“舞台上就一张长长的桌子,演员们围着桌子演,精彩至极!”反观国内舞台,类似这样简约风格的作品却少之又少。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导致出现这种舞台“豪华装修”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艺术理念的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编导透露,国内的舞美制作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并且被行业潜规则所左右。“做演出肯定得租剧场,有时候剧场硬件条件无法满足演出需要,你得额外租灯光、音响,而剧场方会给你指定灯光、音响设备租赁方。你不想租?那对不起,剧场也别租了。说白了,某些剧场要么有自己下属的灯光、音响设备租赁公司,要么与此类公司有‘勾搭’,都是利益共同体。”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演出界尽人皆知的“秘密”,正如某位制作人所言:“现在演出界的‘大导’就那么几位,在做演出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都形成了各自的派系,你选择了一个导演其实就等于选择了一个团队,舞美、灯光、音响,都得用‘自己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皮球在一个圈子里踢,你要想在某个制作环节砍价、控制成本,其实很难,除非你不用大导、名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