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局已破 借势重生 ——从2011上海专业音响展看中国专业音响
更新时间:2011-11-16 17:14:52
(
编辑:孟子默
) 【
大
中 小】
手机访问
 |
|
【音响网资讯】2011年10月14日,一场盛大的音响盛会终于剧终落幕,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灯光音响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闭幕, 吸引了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展商和观众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证明了其在亚洲音响、灯光及娱乐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展台上不仅有精彩纷呈的产品展示,还有各式的表演。同期还举办了各种精彩纷呈的活动,包括:全国音视频技术论坛暨音视频工程商大会、技术研讨会、耳机试听会、线阵巡礼等。
作为中国举办的三大专业音响界盛会之一,多年来上海灯光音响展的规模迅速扩大,参展商和观众数量逐年递增,展会国际参与度日益提升,作为行业发展的缩影,音响行业优秀品牌在这一平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优秀的代理经销商也发现并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业务扩展做好了充分准备。本届展会不仅是各厂商新品展示的机会,也是中国音响行业的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展示。
历史与现状
回首过去,九十年代初可以说是中国音响业的黄金时代,当时基本的情况是:只要你能生产出落地的音响几乎马上就有不讲价的人把它搬走。然而随着卡拉ok的远去音响业一下子冷落了不少,至2000年前后,家庭影院的追求和多媒体低音炮的普及让音响业又狂欢了一阵子,接着又步入漫漫熊途。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音响生产基地已是事实,尤其在广东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朝气蓬勃的企业,它们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能力,拥有现代化的厂区厂房、先进的数控加工生产设备以及大量的研发技术队伍和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实施严格的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这次参加上海展的商家也是最多。这个事实是个好事,因为在中国市场,不少使用者沾沾自喜地用着国外品牌音响设备,岂不知这些“品牌”也正是国内OEM出去的。虽然说起来有点讽刺国人的样子,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证明,中国,有能力生产品牌设备! 国人也应该对国内音响品牌更自信。
有资料表明,我国音响行业近几年销量逐年下降,按说在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的今天,音响市场的行情该是逐年看好的,但事实告诉我们的却是中国音响行业问题重重。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众人不能褪去的记忆,现在伤口仍然隐隐作痛。音响行业在全球大背景的影响下也难逃优胜劣汰的洗礼,其中高端产品的影响程度首当其冲,出现国际知名品牌被收购、中小型企业停业待产的行业危机。海外市场的不景气,令国内市场的出口订单迅猛减少,严重打破音响行业随着经济发展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专业音响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契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2013年天津东亚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盛事相继在中国举办,盛会不断。在专业音响应用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密集的发展良机。这一系列重大项目经验,是外界了解中国音响专业音响灯光发展的窗口,因此说中国音响企业碰上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并不为过。
中国专业音响品牌现在正处在一个非常幸运的历史时期,国家积极地承办了许多国际性的大型活动,对于任何本土企业而言,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企业推广平台,民族音响品牌应该借此东风,积极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从本次上海展可以看出,参展商不 仅展示自家的产品,同时也在展示自身经验和丰富的案例。锐丰、音王等音响企业都将标志性案例放在醒目位置,将展台作为一个窗口将自身最优秀的工程案例展现给客户。从客户的角度分析,选择供应商除了看重技术实力外,最重要的就是看是否拥有国内外超大型项目的操作经验。这些经验不是单纯靠金钱就可以获得的。
盛世文娱兴,随着地方财政、居民收入的增加,公众娱乐、文艺演出增多,加之人们的文化消费不断丰富和提高,与之相关的专业音响行业的发展也因此获益匪浅,这就从需求层面给专业光音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像李宇春、张靓颖等众超女的走红,使全国上下、大江南北“想唱就唱”,类似“钱柜”、“麦乐迪”等连锁量贩式KTV开了一家又一家,各地电台电视台也乐此不疲地变着手法一站又一站地搞类似表演和活动,娱乐行业的繁荣发展,无疑为专业音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而国内许多城市“体育兴市”、“文化立市”……诸如此类口号的提出,背后也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可是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在当下,专业音响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国内竞争国际化以及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大环境下,目前的专业音响行业,一场旌旗蔽日、看不见硝烟的营销大战正黑云压城。国内大部分品牌的专业音响在品牌建设和营销上还很幼稚,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比有很大的缺陷,在国内行不成规模市场。那些经营不善的中小音响企业如果不努力追赶,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信心与动力
尽管音响竞争日趋激烈,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上升、物价上涨的压力进一步增大,银行贷款的紧缩、行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但重压之下音响制造商仍乐观并且坚信,他们已经熬过了全球经济危机,继续对音响业前景保持乐观。尤其是拥有品牌优势的音响品牌更是如此,他们刚好借助这一背景强化品牌升级与转变发展方式,如锐丰、音王、三基等音响厂商利用一系列大型工程、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世博等等,会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品牌优势,加快向世界名牌迈进的步伐。
温总理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当然,坚定信心不是盲目乐观自信,信心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之上。应该说,近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音响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辉煌,生产的音响得到了国内外商家的认可。
本届展会为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市场日渐繁荣并得到进一步巩固,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趋于消失,客户的消费信心比以往有所增强,“我们有信心,客户才有信心”有厂商这样说。例如音王等邀请来的欧洲采购团,一是参观在2011上海国际专业灯光音响展参展的音王展位;二是奔赴宁波,实地考察音王集团。音王集团积极谋求发展,“危”中寻“机”,逆势而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花7000多万元人民币一举成功收购了创建历史都超过四十几年的世界三大知名音响品牌Studiomaster(录音大师)、Cadac(卡迪克)和Carlsbro(嘉士博),音王集团整整向前跨越了二十年,抢占了行业制高点。这三次海外收购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同时还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这充分说明了国内厂商的自信,有实力,有技术。
发展与未来
有家广州的参展商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做企业的理念,就是:“企业不一定要做大,但一定要精要强。”他补充道,在公司的发展中,首先考虑的 不是把公司做大,而是在行业中做强做精,让工人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工厂,让客户感到是值得合作和信赖的。我们在采访中感觉展商说的最多的就是质量、品牌。的确现在音箱产品大同小异,比拼更多的是品牌效应,而品牌是需要多方塑造的,当我们把逐渐丰富的产品系统概念传递给消费者的时候,才能推动这个行业向新的方向发展。可喜的是,大部分厂商都很重视品牌建设,品牌意味着质量,有品牌,有质量保障,信心才足。
在宏观经济调控持续的中国市场环境下,音响企业正面临大分流时代。在发展竞争过程中,产品同质化,缺少技术创新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
今后,国内企业要面临的是如何巧妙地借助国家资源、盛会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保持代工产品的领先优势的同时,做强中低端产品,以质量领跑企业全线产品高歌猛进。唯有以质量为纲,以品牌为目,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做好品质、树立品牌,才能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奠下坚实的基础。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风雨洗礼之后,中国的专业音响行业也会变得更加成熟,日后的发展道路也会走得更加地坦荡。
盛会结束,恋恋不舍的观众散去,而我们的专业音响商已经开始构思下一年的工作计划,认真思考着专业音响的下一步路。
更多相关:
危局已破 上海国际灯光音响展 #4 焦点观察 音响行业新闻
音响
文章来源:音响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